2023年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建“一帶一路”倡議十周年,十年來,共建“一帶一路”已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。倡議秉持團結代替分裂、合作代替對抗、包容代替排他,堅持以和平合作、開放包容、互學互鑒、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,將“一帶一路”建成和平之路、繁榮之路、開放之路、創新之路、文明之路,成為國際上少數有溫度、傳播正能量、順應世界發展趨勢的倡議。這一倡議在驅動我國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同時,也積極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,引領新型全球化發展,是造福世界的“發展帶”和惠及人類的“幸福路”。
“一帶一路”助益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
高水平對外開放需要在機制、學術、產品等多領域共同發力。在機制建設上,中國政府成立了推進“一帶一路”建設工作領導小組,并在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設立領導小組辦公室。2018年,組建成立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,其功能之一是更好服務共建“一帶一路”。在學術支撐上,“區域國別學”成為一級學科,中外學者的學術交流越來越高頻。在產品供給上,古絲綢之路賣出的是“老三樣”,即絲綢、茶葉、瓷器;今天,“一帶一路”新鮮供給的是兩類“新三樣”:第一類是高鐵、核電、航天科技,第二類是電動載人汽車、鋰電池、太陽能電池。
過去十年,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明顯增多。2012年,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為878億美元。2020年,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為1537.1億美元,流量規模首次位居全球第一。2012年底,中國1.6萬家境內投資者在國(境)外設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近2.2萬家,年末境外企業資產總額2.3萬億美元。截至2021年底,中國2.86萬家境內投資者在國(境)外共設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4.6萬家,年末境外企業資產總額8.5萬億美元。
企業是“一帶一路”倡議的主體,參與“一帶一路”建設顯著提升了中國企業的國際化水平。2012年,《財富》世界500強排行榜,中國大陸(含香港)只有73家公司上榜,次于美國的132家;2022年,中國大陸(含香港)上榜公司數量達到136家,超過美國的124家。對中國企業而言,通過“一帶一路”不僅要走出去,更要做到走進去、走上去。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次“一帶一路”建設座談會上強調,把基礎設施“硬聯通”作為重要方向,把規則標準“軟聯通”作為重要支撐,把同共建國家人民“心聯通”作為重要基礎。走出去是“硬聯通”相對容易,走進去、走上去分別對應“軟聯通”“心聯通”,難度很大。但是,高水平對外開放就是要在補短板、強弱項、固底板、揚優勢上下功夫。
在“軟聯通”方面,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、北斗導航系統等在海外落地。中國光伏產業占據全球主導地位,光伏組件全球排名前十的企業中中國占據7家,中國光伏產業為全球市場供應了超過70%的組件。2022年12月18日,我國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噴氣式支線客機ARJ21正式交付首家海外客戶印尼翎亞航空,這是中國噴氣式客機首次進入海外市場,對于建設“一帶一路”具有重要意義。中國企業還擬在匈牙利投資建設新能源電池產業基地,項目總投資高達73.4億歐元,是匈牙利迄今最大的外商投資項目。
在“心聯通”方面,自2016年泰國魯班工坊啟運以來,天津已在亞、非、歐三大洲的20國建成21個魯班工坊,在海外建立起從中職到高職再到本科、從技術技能培訓到學歷教育全覆蓋的職業教育體系,與世界共享中國職教經驗。自2013年以來,甘肅依托中醫藥資源優勢,已在12個國家建立了16家海外岐黃中醫中心、中醫學院,加大了中醫藥文化傳播力度,為共建健康絲綢之路作出積極貢獻。
數字絲綢之路成為亮點,我國電商平臺“出?!奔铀?。有的跨境電商平臺實現海外買家過億,遍及220多個國家。有的快時尚零售商已成為美國青少年第二喜愛的電商。諸多國家紛紛搭乘“一帶一路”快車,這一倡議不僅體現了中國自身的發展能力,也體現了強大的帶動共同發展的能力。
“一帶一路”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
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總目標,而“一帶一路”倡議是踐行這一總目標的重要實踐。人類社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,和平赤字、發展赤字、安全赤字、治理赤字加重,世界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,需要“結伴成行”,而不是“各自單飛”。習近平總書記在“一帶一路”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圓桌峰會的開幕辭中指出,“大雁之所以能夠穿越風雨、行穩致遠,關鍵在于其結伴成行,相互借力”。
“結伴成行”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生動表述,也是“一帶一路”倡議的精髓。面對困難需要命運與共,面對差異需要海納百川,需要構建相互欣賞、相互理解、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?!耙粠б宦贰背h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,倡導各國共同打造“絲路會客廳”。習近平總書記先后提出了全球發展倡議、全球安全倡議、全球文明倡議,進一步豐富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及“一帶一路”倡議。如今,已有60多個國家加入了中國在聯合國發起成立的“全球發展倡議之友小組”。
“一帶一路”倡議不僅涉及經濟外交、科技外交、文化外交、氣候外交等諸多領域,也包括推動實現地區和平和解,“一帶一路”首先應是和平之路。不同于西方外交的“火上澆油”“落井下石”,中國外交是“雪中送炭”。2023年3月10日,在中方斡旋下,沙特和伊朗這對“中東宿敵”在北京達成復交協議。沙伊和解,是中國交上的一份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完美答卷。
時間越久,“一帶一路”倡議的先發優勢和競爭優勢就越來越明顯。雖然美國和歐盟相繼提出了相關倡議,但其發展框架和相關細節顯得模糊不清,且缺乏有效的實施主體。國際社會今天最需要的不是地緣政治博弈,而是各盡所能、取長補短的國際合作。2022年10月,英國劍橋大學民主未來中心的一項調查數據發現,發展中國家有62%的民眾對中國有好感,61%的民眾對美國有好感,發展中國家越來越多的民眾對中國持積極看法。在海外調研中,經常聽到有專家指出,“一帶一路”倡議提供了一種全新選擇,是一種共同發展、平等發展模式。
“一帶一路”倡議使中國外交更加具象、鮮活、立體、生動?!耙粠б宦贰背h使國際社會重新審視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,同時使國際社會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有了深切的認識與認同。在經貿上,中國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,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和經貿關系。在外交上,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,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,不斷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。
“一帶一路”助推新型全球化
傳統全球化主要是西方國家推動的,是“單中心”扁平化的全球化,構建了“中心—邊緣”秩序。500年前,歐洲的地理大發現,拉開了西方國家殖民擴張的序幕,歐洲人紛紛到亞、非、拉美等地展開殖民掠奪,充滿血腥暴力。隨即,西方中心主義、美國例外主義成為這一輪地理大發現的“副產品”。由此,少數西方國家成為中心國家,他們是全球化的驅動力,但是當這些中心國家“生病”時,全球化就會剎車、停擺、熄火。
新型全球化則是由各國共同推動的,是“多中心”網格化的全球化,構建了“節點—網格”秩序?!耙粠б宦贰贝龠M中國深度融入國際社會,通過互聯互通方式將邊緣地帶打通,由此成為節點,從而使全球化的動力更加充沛?!耙粠б宦贰背h正在積極塑造一種全新的空間秩序,為國家之間的合作提供了一個舒適寬松且富有凝聚力的環境。
任何理念型以及制度型公共產品的全球落地,需要發起國有實力持續推動這一倡議,在保持自身戰略定力的同時,推動國際社會形成共識、百舸奮楫。截至2023年2月,中國已同151個國家、32個國際組織簽署200余份共建“一帶一路”合作文件,形成3000多個合作項目,投資規模近1萬億美元,帶動國際合作的效應顯著?!耙粠б宦贰敝屏藚^域一體化,增強了共建國家的相互依存度,提高了全球經濟的黏性與韌性,實質性地改善了相關國家的經濟狀況以及全球治理水平。
中歐班列是推進“一帶一路”建設的旗艦產品,為保障國際供應鏈產業鏈穩定暢通提供了有力支撐。十年來,中歐班列聯通中國境內108個城市,通達歐洲約25個國家208個城市,累計開行6.5萬列。2022年開行中歐班列1.6萬列、發送160萬標箱,同比分別增長9%、10%,充分發揮了中歐班列的戰略通道作用。古絲綢之路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駝隊,今天的中歐班列是聯通亞歐大陸的“鋼鐵駝隊”。亞吉鐵路、蒙內鐵路、雅萬高鐵、匈塞鐵路、中吉烏鐵路等項目匯集在一起演奏了一首首“沙與海的交響曲”。其中,中老鐵路使老撾“變陸鎖國為陸聯國”的夢想得以實現。中老鐵路承運的跨境貨物種類不斷增加,物品從開通初期的橡膠、化肥、百貨擴展到電子、光伏、汽車、鮮花等2000余種。
“一帶一路”倡議的發展紅利不僅包括基建、貿易、投資等,也顯著降低了極端貧困人口的比例。據世界銀行預測,到2030年,“一帶一路”國際合作將使相關國家760萬人擺脫極端貧困、3200萬人擺脫中度貧困,將使參與國貿易增長2.8%至9.7%、全球貿易增長1.7%至6.2%、全球收入增長0.7%至2.9%。若共建“一帶一路”框架下的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全部得以實施,到2030年每年有望為全球產生1.6萬億美元的收益,占全球經濟總量的1.3%。
當前,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,世紀疫情影響深遠,逆全球化思潮抬頭,單邊主義、保護主義明顯上升,世界經濟復蘇乏力,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,全球性問題加劇,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。共建“一帶一路”是中國提出的倡議,更是應對危機挑戰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,這一倡議的重要功能就是提供了確定性,即中國和平發展的確定性以及共同培育全球發展新動能的確定性。2023年,中國將舉辦第三屆“一帶一路”國際合作高峰論壇,“一帶一路”的朋友圈必將越來越大,推動共建“一帶一路”高質量發展必將取得更多成效。